目前分類:2008.December (8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
柏林愛樂被列為歐陸三大樂團之一,其聲名享譽國際,而柏林愛樂廳獨一無二的建築,更是每個愛樂者來到柏林必定朝拜之地。如果想要充分體驗柏林的音樂文化生活,柏林愛樂廳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地方。此外,處處充滿歷史遺跡的德國首都柏林,在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之後,經過將近二十年的修建、重整,在現代與傳統、新與舊之間,城市裡流露出一種既新鮮又懷舊的氣味。現在,就讓我們來探索一下柏林吧!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
想像未來,台灣也能有和英國愛丁堡、法國亞維儂一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節,上演的是全球表演藝術舞台獨一無二的高水準演出,世界觀眾將以此為不可錯過的藝術盛事!

兩廳院即將於明年初舉辦「台灣國際藝術節」,以「未來之眼」為主題,探索科技與藝術融合的跨界趨勢,精選國內外十二檔重量級製作,讓國內觀眾在猶如全球化風起雲湧的科技藝術浪潮中,能夠與世界同步,親睹最具前瞻性、指標性的節目。

本刊特別企畫專題,專訪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對「台灣國際藝術節」的願景,並請藝文界重量級人物談談他們對此藝術節的期許與觀點。此外,從法國、德國到亞洲經年舉辦、歷史悠久的藝術節經驗觀察中,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發?如何策劃、行銷及評估一個藝術節?「藝術節完全操作手冊」十個要點,要你立刻實務上手!

兩廳院將於明年二月二十日至四月三日,隆重推出「二○○九台灣國際藝術節-未來之眼」,以「科技」為舞台主角,將由世界劇場大師羅伯.威爾森與京劇名伶魏海敏聯手合作的《歐蘭朵》擔綱開幕演出。本刊特地專訪一手促成藝術節誕生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,一談她對「台灣國際藝術節」的品牌定位與思考。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
編按:由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本刊共同策劃「新銳藝評」單元,為培育發掘華文地區表演藝術類評論人才,以公開方式長期徵文,經由台新藝術獎觀察委員評選陸續刊出。投稿辦法詳見http://www.paol.ntch.edu.tw/,竭誠歡迎投稿,共同為台灣的舞台留下一份記錄。

人總是互相取暖又不斷傷害彼此,總是親近而後疏離,後退而後再靠近,在反覆中循環著,宛若一個不曾終止的迴圈。生命中有許多說不出口的祕密,英才早逝的伍國柱彷彿是顆明亮的彗星快速地劃過天際,而《斷章》就像個窗口將祕密釋放,在漫漫長夜中閃爍,留給人們不會遺忘的點點餘韻。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
本專欄由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籌備處園區與PAR表演藝術雜誌共同策劃,每月刊出

雖然劇院主體尚未破土興建,但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的展演活動,早已蓬蓬勃勃地揮灑開來。籌備處充分利用現有的榕園藝術廣場與舊營舍,開發出讓藝文團隊展演的空間,現在從週一到週日,安排的表演幾乎滿檔,一方面扶植南方團隊,另一方面也培養南部的藝術觀眾。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
竹籬笆內的世界,在一九八○年代中期後,被劇場工作者搬演上舞台,提供劇情鮮明真實的時代背景。雖然「眷村」並非多數劇場作品的主軸,但總也不難從演出中拼湊出屬於眷村生活的樣貌。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
文字 李秋玫

被美國《洛杉磯時報》盛讚為「全美音樂總監」的史特拉金,是一位真正的orchestra builder(樂團打造者)。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名氣,而在於有能力拓展樂團的彈性、開拓更多不為人重視的曲目。這個月底,他將首度與NSO合作,演出兩場跨年音樂會,讓台灣樂迷領略他堅實的指揮功力。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
文字 廖俊逞

吳念真戲裡寫的都是日常生活在你我周遭的小人物,講的也是再平凡不過的處世之道,卻因為劇裡頭的角色、情節都是大家所熟悉,所以格外有共鳴和認同感,觀眾被喚起共同記憶的同時,也重拾某些台灣被遺落的美好價值,而這其實來自吳念真自己對創作的堅持、生命的信仰——情義。未來,無論電影、廣告、舞台劇,不管在哪一個領域,相信吳念真還是會跟觀眾繼續搏感情下去。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PAR表演藝術雜誌192期封面
文字 黎家齊

每年在世貿舉辦的國際書展結束後,我總會和三五同業,到現在位於莊敬路的「小凱悅」小小慶功一番。說那是「小凱悅」,您可別以為它是五星級豪華的大飯店,說穿了只是個小麵館。家常的滷味、手桿的麵條、點盤少了雞絲和拉皮的芝麻醬小黃瓜,配上清蒸螃蟹,再來碗美其名的「四寶湯」——番茄、青菜、豆腐、蛋花、灑些青蔥、麻油。和正統的館子裡比,顯得南腔北調、丟三落四的幾樣小菜,卻讓這家店從以往四四南村中的麵攤起家,到現在門庭若市,博得了「小凱悅」的渾號。其實這樣的一桌「物資缺乏」與「龍蛇混雜」,正是眷村菜的神髓之一,也反映了當年竹籬笆內的生活點滴。

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