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0coverA-2.jpg 

文字 林侖靜
攝影 林鑠齊

 

這幾年面對金融風暴的衝擊,很多台灣人都覺得自己不快樂、不幸福,痛苦指數偏高。怎麼樣才能得到幸福?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疑問。「藍月」、「綠光」、「紙風車」,這三個美麗的名字都有著追尋幸福的本質,在台灣的影劇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,而這三個名字來自一個宣稱自己「很幸福」的人--遊走在影視、廣告、舞台之間,人稱「柯導」的柯一正。

 

柯一正與電影的結緣很小就開始了,因為爸爸喜歡看電影,常帶著柯一正去電影院看電影,所以柯一正大概三歲就開始看電影。尤其爸爸對奧斯卡得獎影片特別有興趣,只要在台灣上映就一定帶柯一正去看,而柯一正看完電影回家就喜歡自己演,學劇中人物在家裡的日式榻榻米上跑來跑去,自以為在騎馬打仗,還被媽媽罵了一頓。關於電影對自己的意義,柯一正打趣的說:「我不太愛講話,而電影剛好是不太需要說話的表達方式,而是組合一些影像激發觀者的想像去共同完成意念。」 

而當年柯一正選擇電影這一行,其實沒有像現在的人想這麼多,關於有沒有飯吃,或者是能不能成功之類的問題。「年輕的時候比較天真,因為『相信』就可以一直做下去,不知道一件事是多困難的就走進來了。」柯一正覺得自己比較幸運,正好身處在一波大製作垮掉轉而做文學電影的小製作時代,而他自己對於情感的觀察和處理是很有興趣的,剛好有機會發揮。

 

喜歡演和自己不一樣的角色

 

除了導演這個身分,柯一正也不時在電視、舞台劇的演出中軋上一腳。他喜歡演和自己個性不一樣的角色,平常不愛講話的他,一演起戲來就變了一個人;由於平常在生活中他就對很多細節觀察入微,他的演出十分寫實細膩,甚至還曾被提名金鐘獎。相較起當導演,柯一正覺得演戲對自己來說心態是比較輕鬆的,因為演員只需要顧好自己的部分,但作為一個導演必須考慮到全盤細節。

 

 

 

S3-1-02--柯一正-林鑠齊攝 (1).JPG  

 

(全文詳見《PAR表演藝術》雜誌第200期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TCHP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